新型电力系统微专业
1.专业介绍
“新型电力系统”微专业以培养适应未来能源变革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特色。课程涵盖电力系统基础、可再生能源技术、双碳技术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掌握新型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能源转型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生,为构建清洁、高效、智能的电力系统贡献力量。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以智慧城市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课程设置
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专业特色与办学优势,加快推进新工科交叉融合建设,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设置科学、合理、重点突出的跨学科核心课程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微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15学分,设7门课程,培养周期为1.5学年。
课程名称 | 开课时间 | 学分数 | 学时数 | 开课单位 | 考核方式 |
变频器原理与应用 | 1 | 2 | 32 | 电气 | 线下考试 |
电力系统分析 | 1 | 2 | 32 | 电气 | 线下考试 |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 1 | 2 | 32 | 电气 | 线下考试 |
可再生能源与未来电力技术 | 2 | 3 | 48 | 电气 | 线下考试 |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校企) | 2 | 2 | 32 | 电气 | 线下考试 |
学科前沿 | 3 | 2 | 32 | 电气 | 线下考试 |
专业综合实习 | 3 | 2 | 32 | 电气 | 线下考试 |
4.师资力量
新型电力系统微专业汇聚了吉林建筑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学院的精英师资团队。团队由16位专家组成,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师资团队汇聚了校内电气工程领域的资深教授与副教授、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科研背景,更注重引入行业实战经验。常邀请来自企业专家分享前沿技术与实战案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对接。许多教师兼具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双重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研训练机会、指导创新创业项目,以及个性化的考研与就业规划,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5.教学安排
授课方式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每学期安排4-7个学分的课程。教师线下教室教学与线上使用远程直播互动教室或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网络直播授课相结合,实践教学采用实际项目和课程实训的方式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指导。
6.学制、考核及毕业证书
微专业课程修读时间为1.5学年,课程学习成绩记入个人成绩单,成绩单独管理,不计入主修专业成绩单,考核不合格的,不影响评奖评优、不影响原专业学分绩点计算和毕业、学位审核。学生在毕业前,修满本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5学分,达到发证资格要求,由学校颁发“吉林建筑大学微专业证书”。
7.招生对象及要求
专业面向大二、大三全日制非“电气类”并具有工科背景的本科生招生,首期招生人数在40人(实际招生人数根据修读报名情况适当调整)。学生需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品德端正。招收对电气领域学习有兴趣或有志在将来从事电气领域工作的学生,招收综合素质高、主修专业成绩良好并学有余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学业成绩要求在主修年限内无欠学分情况,学有余力的学生),本微专业建立完整的生源选拔、面试考核、评估、筛选机制。
8.报名办法及选拔方式
大二、大三主修专业课程无不及格情况,且学有余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同学,每人可申请一个不同于主修专业的微专业,申请材料发送到指定邮箱进行报名,微专业承办学院对报名学生进行资格审核、选拔。
9.班级管理
实行校、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设立学院教学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管理与监控,使微专业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微专业将配备专业负责人,建立退出和淘汰机制,对于学生未完成微专业修读计划,经本人申请、开设学院审核后,其已修读合格的课程学分经申请认定可冲抵跨专业个性化选修课程。有下列情况的,应终止微专业修读:
1.主修专业已办理退学的;
2.被开除学籍的;
3.未经批准连续两周不参加微专业学习的;
4.学生自愿退出的。
10.联系方式
有意向的学生需于2025年10月12日12点前发送申请材料(附件1-微专业报名表、成绩单及相关成果证明材料)至联系人邮箱(邮件主题及文件命名为“姓名+学院+微专业”)。
联系人李老师邮箱50551420@qq.com。
联系人张老师邮箱52870050@qq.com。
新型电力系统微专业
2025年9月17日